• 嘉兴房地产记忆何时开始?追溯根源也许不止20年;近看发展,也许惟有10年,甚至更短。事实上,嘉兴房地产业没有确切的出现时间,没有标志性事件,却突兀地自诞生之日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的未来。“房地产”一说几乎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态势迅猛地印刻于人们的脑门上,于是乎一场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更加没有开场白的嘉兴第一历史剧——房地产开始起舞在秀水烟雨江南间……自1983年底撤地建市开始,嘉兴正式有了“城市”这一完整概念,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化,人们居住问题成为社会焦点,于是住房债券化、住房合作社、土地拍卖制度改革等“房改”、“地改”措施逐步推行,于是嘉兴房产逐渐有了最初的轮廓线,并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清晰、明朗。 嘉兴房地产风雨数十载,大致分为4各阶段, 从嘉兴房地产发展而言,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中山路时代,第二阶段为嘉兴环城路时代,第三阶段为嘉兴城市西进、南移,对外开拓,正式开启了嘉兴二环时代,第四阶段为南湖时代。经过整理,小编总结了三个大的阶段,分别为中山路时代、新区开发时代、南湖时代。本专题解读第一大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1996年(嘉兴人的骄傲——中山路时代)

中山路改造开启了嘉兴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是嘉兴的城市标志

数据标题文字5
  • 1983年
  • 市府将中山路工程作为城市建设重点,全路拓宽,并新建中山西略桥向西延伸,带动西区开发,于1986年11月全线通车。
  • 1984年
  • 中山路西段一幢幢建筑快速开始生长,曾经的田野散发出现代都市的气息,比肩耸列,商店云集。政府机关、金融保险、商业大楼、宾馆酒店、文化娱乐沿路密集,中山路改变了历史旧颜,引领嘉兴城市走向现代化,被称为浙北第一街。
  • 1985年
  • 中山路拓宽改造工程经前期拆迁、清除土方等工作开始全线破土动工,中山西路第一期工程三条主要便道和两座桥梁已经建成,8万多平方米的行政区域也已成规模,汽车西站、电子工业部服务中心以及商店、幼儿园均陆续开工,15万平方米正式施工,嘉兴高专、市委党校着手建设。

中山路改造迈开旧城改造脚步

1984年5月开始的中山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共有拆迁户1344户,其中私房拆迁474户,住宅使用面积25883平方米。而针对私房拆迁安置的办法,就是将拆迁折价款抵充购房款,另外购房补贴的2/3由各所在单位负担,个人再支付1/3购房款。 据嘉兴毛纺总厂等四个单位46户购房户调查,个人支付购房款最多的为2997元,最少的仅150元。

通过个人自行支付购房款的1/3,打破了城市住房“一包二公”的陈旧规律,在推行住房商品化上取得了可喜的、重要的一步。据记载,嘉兴绢纺厂26户拆迁户,一次就认购了35套住宅,住宅商品化的思潮在人们脑海中逐渐有了模糊印记,为今后的住宅商品化发展铺平了改革道路,而中山路拓宽改造也预示着嘉兴住宅商品化的萌芽开始产生。

预示住宅商品化萌芽显露

  •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住房这一本应由居民个人承担的最主要的消费品被政府作为福利品进行分配。土地资源则是通过行政方式进行配置,而非市场流通,由此造成政府的不堪重负。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总体设想:出售公房,调整租金,提倡个人建房买房。与此同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住房制度改革,还是土地制度改革,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嘉兴,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92年南巡讲话后,中国兴起房地产业热潮,而此时的嘉兴住房合作社、发行住房债券已经如火如荼,部分产权、完全产权房购置住房已经兴起,住房困难开始缓解,人均居住面积直线上升,超过周边其他兄弟城市。 此二项根本制度的改革,使房地产的商品属性得以确认,也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了体制和机制性保证。成为启动房地产业发展的两架发动机,带动了产业翱翔,推动了前十年的房地产的变革。嘉兴房地产走在改革开放前沿,曾一度是中国房地产改革先锋,为我们演绎了一幕前十年的嘉兴版房地产大戏。
  • 撤地建市后,随着中山路拓宽改造,嘉兴迈人崭新的历史时期,旧城改造、新居民小区建设和居民住房解困成为嘉兴新一届政府的重点工作,行政区、居住区、文教区逐步建设到位,吉水小区、文教居住区、电子小区、栅堰小区、三水湾居住区、清河居住区等相继于80年代中后期建成使用,为嘉兴老城增色不少。这一阶段,嘉兴城市发展向西、南越过了大运河,东、南跨过了铁路,向北则穿越了建银桥,禾兴路向北延伸,城市发展跳出老城区的束缚,城区面积从80年代初期的3平方公里扩大至约6平方公里,居民居住水平逐步得以完善,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城市远景,嘉兴房产雏形初现。
房地产两架发动机——房改和地改
数据标题文字0

房地产要发展,城市规划是根本。解放后,城市规划经过多次修订,终于1985年11月省政府发文正式批准。自此,嘉兴的城市建设有了法定依据,为嘉兴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嘉兴房地产母体诞生。 但有了城市规划后,一些住宅建设仍旧比较凌乱,小规模开发,小区没有成片。针对这一情况,市政府提出了住房建设六统一,即统一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建设、分配,但缺少统一管理一项。所谓“六统”就是各个单位拿钱,由“民房统建办公室”集中拆、建、分等一系列环节,城市配套逐渐跟上,企业也省事。但“民建办”临时机构性质,让许多人不能安心工作,为中房公司成立埋下了伏笔。 时任嘉兴市副市长徐良骥,在北京参加第一次市长研修班时,时值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扩大规模、收集成员,当时徐副市长意识到这正是对嘉兴城建和房产发展的一个契机。回来后组织建委等相关机构专程赶往北京商谈加入中房的计划,于是嘉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房产开发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嘉兴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由科级单位升到团级单位。 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银行下属的建房、房管处的嘉房等早年房地产开发企业逐渐成立,与中房公司共同组成了嘉兴房地产发展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三驾马车。

1988年8月20日开始至当年11月17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基础数据调查,对47403户家庭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力求从职工工资、物价、金融、财政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住房制度改革。 针对当时的房屋租赁市场严重倒挂,存银行的利息除了交房租外还有盈余,因此绝大部分人宁愿租房。为了平衡买房和租房的利益关系,租房人需认购住房债券,第一阶段即筹得近1400万元资金,成立了嘉兴城市住房合作社。于1992年建造了真合里居住区,这也是发行住房债券的直接成果。在市里住房合作社的带动下,一些企业也纷纷成立了住房合作社,统一集资建房。现在烟雨小区北面居住区,就是由毛纺厂的住房合作社率先开发建造职工住宅,一举解决了200多户职工住房。市运输公司住房合作社(现已经破产),在得到政府帮助后,在越秀北路盖了一批房子,一改往日破烂的”江北房”棚户,住房困难圆满解决。汽钢厂在杨柳湾盖了一批房子,政府为其减免了土地使用费等各项费用,仅需负担基本土建成本,约400多元/平方米。 住房合作社,这一从瑞士学来的实践经验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92年,房改正式启动,资金储备逐渐充裕,具备了开发能力,而经历了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诸多风雨的嘉兴煽区,需要一个能够提升城市形象的品质楼盘——国字号项目工程。在房改办、体改委、建委等部门共同努力下,西马桥作为国家安居小区试点正式落户嘉兴。利用自资金和国家拨款等一些优惠政策,西马桥安居工程于1996年正式开发,总建筑面积18.15万平方米,一期建设完成,于1998~6月正式建成交付,并且在嘉兴率先开创了城市住宅小区前期物业管理的先例。 2003~3月,西马桥小区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西马桥小区一度成为嘉兴城市建设的对外窗口,前国家文明办副主任也曾参观考察该小区…… 伴随第一个国字号工程开工建设,嘉兴城建形象逐步丰满,一项项国字号工程接踵而至,房产发展领先国内同级城市。1997年,嘉兴第一小康工程——穆湖花园开工,通过国家小康办专家组工程质量验收,获主体质量第一名。2001年,由金都房产开发公司开发的金都景苑一期竣工,成为浙江省首个国家康居示范住宅小区,掀开了嘉兴房地产发展的全新帷幕。根据建设部信息,全国实施康居示范工程以来,至2004年末全国有12个住宅小区荣获此项称号,受国家建设部表彰,而嘉兴市金都景苑、嘉善东方名嘉、平湖梅兰苑均榜上有名,在一个市范围内有三个国家级康居示范工程,全国仅有嘉兴一市。

“我的嘉兴地产记忆”故事和图片征集活动启动

“昨天的嘉兴变革,就是今天城市新面貌 ,今天的城市面貌,就是明天的城市记忆“有了照片,才能见证嘉兴的变化。” 新浪乐居 “地产•嘉兴记忆”征集活动开始了,只要你有嘉兴城的新、旧照片,能反映嘉兴的地产发展、人文风情作品,都可投稿。

即日起,不论是嘉兴地产的故事或者老照片,只要符合投稿要求,都可发微博配以主题,同时@嘉兴新浪乐居及3位好友,即可获得小礼品。

数据标题文字0

故事征集:1、故事类型要求充满温馨感,富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故事内容与地产息息相关。

图片征集:1、可以是单独的地产老照片或是以嘉兴发展为背景的照片;2.须明确当时地产时期和照片拍摄时间;3.须配照片内容介绍或感悟体验;4.彩色或是黑白照片均可,须为原图。

新浪乐居论坛互动与微博互动入口

  • 第一阶段后嘉兴房产逐渐有了最初的轮廓线,并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清晰、明朗。在接下来的房地产岁月里,稳步发展前进,继续关注新浪乐居,继续为您解读嘉兴房地产记忆—第二阶段:新区开发时代。